地 址:深圳市寶安西鄉碧海中心區香緹灣二棟二層(西鄉地鐵站口)
電 話:+86-755-27662270
傳 真:+86-755-27663932
聯 系 人:黃先生(13312910122)
聯 系 人 謝先生(13530929327)
聯 系 人
郵 箱:hwzs@hw3a.cn
建筑如何承載文化,這是個由來已久的問題,我們建筑創作上的大偏差就出在這個地方,導致很多積弊甚深的建筑文化“亂象”,比如,“價值判斷失衡”、“跨文化對話失語”、某些“體制和制度建設失范”,等等。這些“亂象”不僅使得山寨建筑頻現,還“傳染”到城市公共藝術及建筑景觀作品,不僅到處可見迎合“個人興趣”的粗制濫造的雕塑小品,更有令人發指品位堪憂的“不銹鋼球”,導致東西南北中的城市和鄉鎮處處“托球”。而且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建筑“亂象”影響的是文化傳承,“亂象”加劇著城市病,甚至還加劇著工程建設中的“豆腐渣”,成為國人揮之不去的夢魘。
今年2月,習近平主席在考察北京城市規劃展覽館時強調,“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這就是對規劃設計作用的最高評介,反過來也警示著行業管理是否真正履責到位。北京乃至全國城市規劃設計中出現的某些問題,不僅表現在理念方面,更有管理及公共政策問題。比如,相關部門應該提供一個城市設計導則,將《城市規劃法》、《建筑法》、《行政許可法》等融為一體。在鼓勵創新設計、尊重文脈前提下,制定管理目標、管理方法及綜合應用細則。為此,需要特別關注和反思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研究在文化與文脈下的城市設計新手段對確保建筑品質的作用。除建筑設計要素得體、公共空間要素得當、城市設施順暢運行安全等外,當下的城市設計建筑作品更要彰顯城市總體的環境與建筑美感,這對杜絕“城市病”及設計僵化的“千城一面”是有效的良方。中國近二十年成為了國外設計師的“試驗場”,一些“大師”竟在中國某大城市將同樣的建筑設計“怪象”演繹兩次,這不單單是開發商與“洋設計”之錯,更暴露了中國城市規劃管理上的失當。根子在于管理者未充分就新建筑方案問計于民,是缺失“城市設計”之惑,是未考慮公眾審美感受的后果。
第二,以向國外學習為名,為什么迄今難以擺脫用國外的評價體系為中國建筑設計評分?為什么中國可“提質”的設計標準難以落到實處?中國建筑師有必要認真研究新型城鎮化建設所衍生出的新問題。不僅要構建起屬于中國建筑的理論體系,還要從設計管理上強化體制與機制建設,管理上的好傳統應努力回歸,如建設部早有的設計局及后來的勘察設計司都在建筑設計管理上起過重要作用。近十年來,由于建筑設計在國家的主管體系中有一定程度的削弱,致使一些中國建筑師的文化自信大打折扣,建筑設計的好思想乃至國家智庫型的好建言,有些難以變成現實。就此,希望我們在建筑文化的體制與機制上有所完善。
第三,中國建筑文化的發展呼喚《建筑師法》。我國自1998年生效的《建筑法》,針對的主要不是“建筑設計”和“建筑師”方面的內容,因此這方面的法規條文還有待完備。設計研究單位及高校要加大對建筑師作用地位的國內外專題比較研究;學會及協會應廣泛開展建筑師的社會人文教育,使公眾及社會在較短時間內提升對建筑文化的總體認知水平。所有這些都是確保建筑師的良知與智慧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貫徹,給中國建筑師提供創作自由與共生、互動的發展環境。Loading...
Loading...